近日,一位设施农业项目负责人到自然资源部门反映,说其项目只超占了几十平方米的农用地,看能不能“通融”一下。自然资源执法监察部门在处理这起违法问题时,态度坚决:涉嫌“大棚房”占地的,一平方米的口子都不能开,农地农用原则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,并责令违法责任人,依法拆除超范围占用农地上的建筑物,恢复农地原状。
听闻这则消息,笔者不禁为执法者叫好。守住农用地底线,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就应该坚持刚性原则,拒绝变通。一平方米的耕地虽少,但违规占用不得,绝不能让这一分耕地成为破堤蚁穴,让耕地受到破坏。
2018年下半年起,中央从查处秦岭违建别墅问题抓起,重拳出击,开展全国性“大棚房”问题清理整治专项行动,有效遏制了“大棚房”蔓延势头,让一批被“大棚”遮蔽的耕地重见天日。从“大棚房”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,有地方政府法律法规意识不强、生态文明思想树立不牢的问题,也有执法者搞“通融”、把关不严,未能尽到守土之责。于是,从一寸地的“失守”演变成燎原之势,数千幢披着“大棚房”外衣的别墅拔地而起,使得耕地和生态遭受严重破坏。
汲取“大棚房”问题教训,应坚决遏制对违规占用方寸之地的通融,把耕地保护刚性原则坚持到底。一些地方违法占用耕地现象年年查、却年年发生,甚至愈演愈烈。比如,一些水利工程项目违规取土,破坏耕作层;有的临时用地不及时办理用地手续;还有的私自改变设施农业用途,在大棚下建房或扩大看护用房……这些都是因为开了“几平方米”的口子,便打开了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“潘多拉盒子”。
落实农地农用原则,应借好“大棚房”清理整治的东风,举一反三再排查,严肃彻底抓整改,发现一起违规就坚决查处一起,有一分违建就坚决拆除一分,让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成为带电的高压线,让违法者不能碰、不敢碰、不愿碰。人人都应保持敬畏之心,自觉守住农地农用底线,筑起耕地保护高线,严防生态保护红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