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生万物,坤载万物。要说万物有灵,首先是土地有灵。人们崇拜她,敬畏她,珍惜她,守护她,无论是《易经》还是千字文,天地总是第一位的存在,是古人膜拜和依附的对象。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情结更是根深蒂固,离家时怀揣一把故乡的泥土,年老时总要追随乡愁落叶归根。
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,人类利用土地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。如何从土地上获取更多的财富,压榨出更大的价值,仿佛成为了压倒一切的需求。然而,正如恩格斯所说,人们还未及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,却发现建立在失衡自然基础上的文明已摇摇欲坠。人们终于认识到,对于这个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的星球来说,人类只是白驹过隙的渺小过客。我们从凌驾自然的飘飘然中,回归到了坚实的地面,开启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演化。
历史地看,生态兴则文明兴,生态衰则文明衰。工业文明向何处去,决定着我们所期待的未来,是寸草不生钢筋水泥的废墟,是科幻电影中洪水滔天的末日景象,还是“水更清,山更绿,生活更美好”,精神文明、物质文明、生态文明高度发达,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明天。这是我国生态文明路径选择的内在逻辑,也是新型土地发展观的题中要义。
土地开发利用,始终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关切。1991年,国务院决定把《土地管理法》颁布的6月25日,定为全国土地日。这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,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。从全国土地日确立的第一天起,“十分珍惜,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”的基本国策就贯穿于土地日宣传的始终,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。经过近30年在观念、理论和技术上的积累,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,顺应供给侧改革的总体要求,我们的节地惜地观,也需要一个质的飞跃。
对此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,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人的命脉在田,田的命脉在水,水的命脉在山,山的命脉在土,土的命脉在树。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,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、治水的只管治水、护田的单纯护田,很容易顾此失彼,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。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,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、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。
正是因为坚持生态环境的生命观,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观,才有了“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,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、统一修复”。这是自然资源部成立的初心和使命,要求我们必须在节地惜地方面,实现质的飞跃。
这个质的飞跃,就是要给节地惜地注入新的灵魂,尊重土地的生命价值,把土地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,研究土地的自我反馈机制,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,从机械的、分割的、碎片化的土地利用,向有机的、整体的、系统的土地保护、利用、修复、治理转变,以土地这个核心要素的供给侧改革,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协同推进人民富裕、国家强盛、中国美丽。
坚持节地惜地的生命观,应包括几个方面:一是系统观。就是要把土地作为一个与周围环境紧密联系,不断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,不断孕育生命的有机整体。气候变迁、微生物繁衍,山水林田湖草相互作用,都是这个生命有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牵一发而动全身,要统筹兼顾,系统考虑。
二是时空观。土地不再只是“地皮”,而是上至领海领空,下至万米深部,更准确地说,是“国土空间”。 土地还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概念。其农业、工业、生态功能,在同一时点看可能是矛盾的,但从全生命周期看,却有可能首尾相接,甚至是并行不悖的。从三维到四维,节地惜地的空间更大了。
三是经济观。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资源利用的问题,而资源利用问题的根源是经济问题。土地生态系统自我平衡机制的破坏,其根源是建立其上的土地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出了问题。实施土地供给侧改革,就是要回到问题的本源,来解决当前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。
只要播下了种子,生命就会自然生长。土地的生命内涵远不只上述这些,需要我们常怀感恩之心去进一步探寻。在这纪念土地日的第29个年头,我们期待土地发展观实现真正的质的飞跃。